UBITO

韦根效应

wire_on_sensor

“韦根效应”是一种物理现象,1970年代由约翰韦根发现。韦根发现,把一块事先经过特殊处理的铁磁体合金(韦根丝)置于交替变换的外部磁场时,其磁极将保持在某一点位上。然后,突然“翻转”至相反极性。这种磁极的变化是在几微秒内完成的。这种磁极的突然变化可以在固定在韦根丝附近的铜线圈内产生脉冲电流。这种现象通常称为“韦根效应”。

所产生脉冲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受外部磁场变化速度的影响。这就是工程师们对韦根现象感兴趣的原因:简单的发电机就可以把旋转运动转化成电能。但是,它们的输出功率却取决于转速。当发电机轴低速转动时,所产生的功率也低至无法利用的程度。但是,如果采用了韦根丝系统,磁场每“翻转”一次,所产生的电能值却保持恒定,无论磁场变化的快还是慢。在博思特旋转式编码器中,这种翻转动作是由旋转的磁铁导致的。

其工作原理是什么?

magnetisation_wiegand_wire

A. 一个周期开始时,外壳与内芯的磁极是相同的。

B. 当该丝置于反方向适中的外部场时,丝的外层对内芯起到屏蔽作用且两者均保持相同的初始磁极。但是,当外部场的强度达到临界阈值时,该屏蔽效应的影响是压倒性的且丝芯的极性将突然对调。极性的这种突然变化会在丝的周围线圈内产生脉冲电流。

C. 对外部场进行加强的同时对芯内极性进行对调还可以促使外壳磁极对调。

D. 随着外部场的减弱,丝将保持新的极性。

E. 当极性已经对调的外部场达到临界阈值时,韦根丝的芯材将返回原极性处并在周围的线圈中产生脉冲电流。

F. 紧接着完成外芯极性对调。该丝现在返回状态。